
2024年,录制《希望之谷》主题曲之后,周博华与两位院民歌手吴桂兰(左)和张月玲(右)开心合影,三人用歌声为希望之谷留下美丽的注脚。
周博华:
用音乐与温度,
走进希望之谷。
撰稿:陈彦妮(Care & Share Society 主席)
她曾是舞台上挑剔音准的评审老师,也是流行音乐圈里响亮的名字。但2019年的一次偶然推介礼,让她走进了希望之谷——一个曾被遗忘的社区。从那以后,她的音乐、她的身份,甚至她看世界的方式,都悄悄改变了。
偶然的推介礼,意外开启的缘分
2019年的一个上午,在紫藤林福南老板的引荐下,本地资深创作歌手、Astro经典名曲歌唱大赛评审周博华首次走进希望之谷,参加《希望献心艺3.0》慈善画展的推介仪式。
那天,她精神饱满。在紫藤老板的建议下,她毫不犹豫地与院民杨顺华(化名:马来仔)合作,合唱了自己创作的新年歌《金鼠接财神》。
任谁都没有想到,那个看似简单的提议,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串起音乐、艺术与生命故事的一条长线。
从“评审老师”到“音乐同伴”
五年过去,周博华不再只是电视上那个端坐评审席、挑剔音准的老师。她成为希望之谷的常客——带着麦克风时是声乐导师,拿起刻刀时则是版画学生。
她第一次与希望之谷深度合作,是继程法师创作的主题曲《希望之谷》中。那时,她不仅爽快答应担任主唱,还主动指导院民与义工的合唱版本。
排练现场,她一遍遍提醒大家:
“别急,把声音放柔一点,不要太用力,用感情唱出来。”
有义工因为节拍跟不上而慌张,甚至嗓子发紧、唱不全一句。她没有催促,只轻声说:
“先深呼吸,放松,先理解歌词的意思,再慢慢唱。”
她最常做的动作,就是亲自示范开唱,与大家对视、打着拍子耐心带领:
“来,慢慢来,别急。”
在她的陪伴下,初学唱歌、原本慌乱走调的院民也逐渐找到感觉。录音当天,她陪伴他们走进录音室,逐字纠正发音,让声音更完整、音色更圆润。
“我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很单纯,好像在说:‘老师,我们就交给你了,一切都靠你了。’那种感觉,其实很奇妙,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牵连的关系,亲切感也拉近了。”


《四道人生》:源于隐藏的情绪
2025年,为庆祝希望之谷成立95周年,我们启动了《四道人生》计划,其中包括一部短剧、一首主题曲、一座装置艺术及一本小册子。
当周博华第一次看到主题曲的歌词——“道谢、道爱、道歉、道别”时,旋律几乎下意识地涌现:
“没有具体的画面,是一种累积的情绪或长期累积的经验,一种藏在心底很久的感受。那四个字,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路。一旦被触发,就会迅速涌现出很深的感触,甚至直接触动内心。我觉得那是一份很真实的触动。”
她先哼出副歌,再慢慢填主歌旋律。
“我比较倾向于用一种口语化的方式去创作,而不是先去设计旋律,就像在说话,旋律自然地流出来,像行云流水一样。”
她也坦言,灵感不仅来自歌词,还来自希望之谷这个群体本身:
“看到你们为了这个社区付出的努力和坚持,我感到非常震撼,也因此产生了这种自然的触动,让整首歌顺理成章地完成。”



“我也是学生”:学版画的那一天
除了音乐,周博华也在希望之谷学到了一项全新的技能——木刻版画。
2025年五月,她参观《刻印佛缘》展览,被院民作品深深打动,心里萌生出“我也想学”的念头。不久后,她在一次排练前坐到刻刀桌旁,成了马来仔的学生。
“刚好时机也到了,马来仔说:‘老师,你来学,你来学。’那一刻我真的很兴奋,因为终于可以跟他学习一件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。”
她不觉得这种身份转换突兀:
“原本我是进去教唱歌的,没想到后来却成了他的学生,开始学习版画。很多事情,好像真的是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的。而且,那种互动真的很好,也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缘分。”

缘分延续:不只是一次合作
如果没有2019年的那场推介礼,这段关系可能永远不会开始。
“我真的要感谢紫藤林的林老板,是他想到我,让我第一次走进希望之谷。”
那之前,她虽然常去附近买花,却完全不知道围墙里有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,有一群曾被遗忘的人在生活、创作、努力。
“第一次进去,我其实是震撼的。看着他们的画作,我一直在说‘哇,好厉害’。那种惊讶感到现在还记得。”
也是那次,她遇见了热情的马来仔:
“他突然说,‘老师,我认得你!’然后开始聊歌、聊音乐,才知道他也爱唱歌。”


于是,《金鼠接财神》诞生了——一个专业音乐人和一个没有音乐基础的院民,在同一录音室里合唱新年歌。那次跨越专业与经历的合作,对她来说既新奇又难得。录制完成后,她深深感受到——有些事,只要去做,就真的能成。

有些事,机缘来了,就去做吧
从《金鼠接财神》,到《希望之谷》主题曲,再到《四道人生》,周博华和希望之谷之间的联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合作。
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有机会参与这件事。有时候,当缘分来临时,我不会多想,只会告诉自己:‘既然来了,就去做吧。机缘摆在面前,为什么要抗拒呢?’”
她说,自己一直想为麻风康复群体做点事,音乐是她最熟悉的方式。
“或许在金钱或其他方面,我们的能力有限,未必能给予很多,但至少可以用自己熟悉、擅长的方式,尽力去付出一点。”
她没想到,音乐不仅为院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,也让他们找到情绪出口。尤其面对他们这样一个群体,音乐是最容易进入心里的媒介。她承认,自己曾经也担心时间、行程、甚至效果,但后来她学会了先踏出去再看结果。因为这样,某种意义与学习,就在‘没想太多’的时候发生了。
与院民的互动,也让她对人生有更多体悟:
“当我和这些麻风病康复者有了更多接触、开始聊天后,他们会愿意分享一些过往的经历。通过他们的分享,我学到更多关于人生的态度、面对困境的方法,也更明白每个人的路都值得尊重。”
这种经历也让她的创作更有厚度:
“当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会有很多看不到的盲点。但当你听到别人过去的故事,你会学到更多。作为创作者,本来就需要多看、多听、多体会,这样才能让作品有更深的厚度与触动。”
有些缘分一旦发生,就是一条不断延展的线。
走过这么多年,我始终记得周博华第一次走进希望之谷时,那双带着好奇与善意的眼睛。她本可以选择在聚光灯下继续唱自己的歌,却愿意放下身份,陪着我们这些被遗忘过的人,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简单的音符。她用音乐为院民打开了一扇门,让那些曾经不敢发声的嗓音,在歌里学会表达、学会勇敢。
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没有她的出现,《四道人生》也许只是纸上的歌词;但因为她,这四个字有了旋律,也有了温度。更重要的是,她让我们看见:一首歌,不只是歌,它可以是一座桥,把两个世界连接起来,让彼此都变得更柔软、更完整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