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慈 悲 特 稿 】
禅茶·法雨·在广福亭
六十位来自不同背景的人, 一同聚集在这里, 参加由洞祥法师带领的“停下脚步,品一杯茶”禅茶活动。洞祥法师分享说, 茶能载道, 以茶会友, 希望能藉茶香, 让人更亲近佛法。这是他的用心, 也是他的慈悲。也许, 当我们放下平日的匆促与执着, 以另一种态度去迎接一杯茶, 它便不只是饮品, 而是法雨甘露, 能渗透心间, 润泽灵魂。
文 / 摄影 · 道和 图片提供 · 广福亭

洞祥法师分享说,茶能载道,以茶会友。
走进百年老庙广福亭,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。木梁沉淀着岁月的色泽,优雅的磁砖依旧安静地铺陈着,仍保有它最初的庄严与质朴。空气带着淡淡檀香,与午后微风的清凉混合,让身心自然肃静。
抬头仰望,半空中悬挂着一盏有年纪的古灯,灯影轻轻摇曳,照亮上方的“法雨”二字。
初次踏入广福亭,只为啜一杯茶,尝一口“法雨”的甘露。
六十位来自不同背景的人,一同聚集在这里,参加由洞祥法师带领的“停下脚步,品一杯茶”禅茶活动。
洞祥法师分享说,茶能载道,以茶会友,希望能藉茶香,让人更亲近佛法。这是他的用心,也是他的慈悲。
也许,当我们放下平日的匆促与执着,以另一种态度去迎接一杯茶,它便不只是饮品,而是法雨甘露,能渗透心间,润泽灵魂。


三不同焙火程度的乌龙
众人各自落座,静静面对茶师。每一个人喝的是同一款茶,却像各自的修行,冷暖自知。无需言语,每个人都把专注献给眼前的一杯茶。
茶师的动作缓慢而沉稳。他先将清水倒入热壶,静待水沸,随后温盏、洗杯。每一个举手投足如此缓慢,了了分明。
茶叶被小心翼翼地置入壶中,随着沸水注入,干枯的茶叶片被激活唤醒,渐渐发散它本具的香气。如同人心被法雨浇灌,渐渐展现本自具足的慈悲与智慧。
那天所品的是乌龙茶,茶师特地准备了三种不同焙火程度的乌龙。同样的乌龙,不同的火候温度,竟能激发不一样的色香。每个人的生命,随着各别的命运与经历,不也展现不一样的面貌?!
第一款无焙火,茶色清澈晶莹,宛若山泉映月。双手捧着小小的一杯,茶汤的热气扑面而来,心是静的,茶是热的。轻啜一口,温润滑入口腔,清新如溪水,带来一种被洗涤的纯净。
第二款轻焙火,茶汤多了一层深度。入口微甘,余韵悠长,久久不散。这一口,不仅是茶的厚度,更似人生经历中,沉淀后才懂得的滋味。
至于第三款重焙火,却未能如愿品赏。因有茶友不慎打翻,茶叶撒落一地。纵然有错失的遗憾,但同桌的茶友未有惊扰慌张。只有那位茶友连声致歉,神情愧疚,而茶师始终温和,示意安抚。


茶叶仅此所有,无法替代,却也因此让人真切体悟一切因缘和合,随时可能因为无常而幻变。即然如此,何必强求,不如随缘。空气里的静定,茶香起了安神的力量,仿佛让我们懂得包容与接受。
整场品茶过程,众人保持禁语,只专注于茶与自心。静默,让人更能听见茶汤落杯的声音,听见自己心跳的节奏,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茶已奉上,喝不喝全凭自己选择。这不只是对茶的态度,更如人生中每一段缘分与机遇——接受与否,完全在于自己。冷暖自知,别人无法替代。
好茶不必冲洗悟本初心
茶人詹朝枝于席间用心分享茶友的提问。他懂茶,也懂法。
茶师说:“好茶不怕热。”真正有品质的茶,无惧高温与压力。
人生亦然,唯有内心沉稳,方能在困境中不失本色。
不同于常见“洗茶”的习惯,茶师坚持第一泡最真最甜。他觉得真正的好茶不必冲洗。让人感悟本初的心,原来也最真实不虚。
有人问冲泡茶汤应顺时针还是逆时针?茶师微笑答:“都可以。”南北半球方向不同,人的磁场各异。执着于对错,反而会丢失自在。


茶香有人说似桂花,有人说像兰花。茶师淡淡提醒:“听听就好。”香气如人生体验,各自因缘不同,无需过度争辩定义。当下的感受最真实。
茶经焙火,才更显香韵。人生亦如是,唯有历练,方能散发厚度。懂得彼此的火候,是一种理解,也是尊重。
茶师的回答解说,点破禅意,一再示意:“随顺因缘,不带执着。”
茶道即心道体验当下
茶香、茶色、茶温,皆是因缘所生,也终将因缘而灭。能做的,不是抓紧不放,而是以觉察体验当下。
那一日的禅茶,不仅是味蕾的记忆,更是心灵被法雨浇灌的一次洗礼。
茶道即心道。一杯茶,一个内心的世界。茶里有无常,有圆融,有坚韧,也有慈悲。当我们静静举杯时,已在与自己对话。
一盏茶汤,让人看见生活的智慧;一段静默,让人听见内心的声音。
广福亭的法雨,早已不仅是庙宇上方的匾额,而是落入众人心田的一场法雨,细细灌溉,无声却深远。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