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 人 间 剧 场 】
\宗萨蒋扬钦哲诺布\
写给维克多的一封信
【如何看待佛教丑闻?】
亲爱的维克多,
迟覆致歉。如往常一样,拖延症、瞎忙与心不在焉再次占据了我的生活。
我非常感动,也十分感谢你对近期佛教界事件的关切——无论是关于泰国知名高僧,或是最近中国佛教界的丑闻,当然也包括我们金刚乘佛教圈内的种种风波与争议。
维克多,你要明白,这些都不是新鲜事。类似情况反覆上演,只要人类心识存在,就不会停止。
两千五百年前,佛陀早已开示:我们应当依止法,而非依止人。正如我常说,民主制度是一回事,民主人士是另一回事;社会主义是一回事,而社会主义者却是截然不同的事。同样地,佛法是完美的,但修行者不是,这正是他们被称为“行者”的原因。真正的丑闻应当是:把复合的事物说成永恒,或者如果某位科学家突然发现了绝对完美幸福的存在,亦或发现某些事物真的能独立地、外在地存在,那才会是真的丑闻。
佛教徒是人,而人本身就不完美。只要人类对权力、金钱与影响力的贪欲仍然存在,类似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。也许真正的佛法正在衰微——但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世界里,特别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,“精神物质主义”却并未衰落。事实上,它可能正蓬勃发展。我们人类有种奇特的能力,就是能把健康有益的事物变成腐败的、破坏性的。比如科学发现本是为提升人类生活水平,但结果适得其反。有些事物永远不该被商品化:佛法如是,医药、军火、教育亦如是。可悲的是,现实却背道而驰。
虽然我理解你担忧这些事件可能影响佛法的形象,但我劝你不要过度关注这些负面内容。俯瞰历史长河,佛教的表现堪称卓越:从未以弘法之名发动战争——无论是对异族或他国;我们祈愿众生成佛,却不强求世人皆皈佛门;佛学始终倡导“重理性胜于盲信,求真理高于世俗”,是少数真正强调最为重要的——心识与心智健全的修行之道;其智慧优先级永远高于道德伦理。就连你所属的中华文明传承,也深受佛法影响。我相信佛教对现代社会——尤其是汉语世界,仍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。

即便那些卷入丑闻之人,或许也曾为社会贡献许多良善。他们中的许多人,曾为无数迷茫心灵——尤其是年轻人——点燃信心与方向,这不该被遗忘。有时我们只盯着他人鼻尖的粉刺,却看不见整个面容。
人类世界极其复杂。如果你想要为他人做点事、带来更大的利益,你就不能只选择低调避世。你必须走出去,与这个世界互动。而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平和的,常常是充满敌意的。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卷入各种处境之中,除非我们达到了某种菩萨的境界,否则我们仍容易受这些外境所左右,被自己的弱点所吞没。
我自己远未达到那种成就的高度。但即使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,也能感受到,我的所谓仰慕者或朋友,常常对我投射出一种夸张而毫无根据的形象,这真让我感到害怕——非为自己,而是为佛法。我本非自律之人,有很多缺点,虽试着改变却经常失败。更多时候,仍是旧习气占尽上风。有时甚至刻意稍显离经叛道,只为预先瓦解世人对我那些本就不切实际的荒唐期待。
然而这些事件,不该令你沮丧气馁,反而应该生起更大的勇气与愿力,去为佛法而努力。诚然,许多人或许会因几个人的行径而感到幻灭,但还有为数更多的人正等待着得到灵感,等待着在生命中种下智慧的种子。
如你所知,中国人对佛法的贡献巨大。我认为,公平地说,几千年来,护持服务佛法最多的民族就是中国人。我所说的不只是居住在中国的人,还包括全球各地的华裔——比如你一样的澳洲华裔。事实上,我相信佛教最初是通过中国人传入澳洲的,我毫不怀疑,第一个把观音菩萨的名号带到澳洲这片土地上的人,一定是佛或菩萨的化身。
正如寂天菩萨所说,菩萨应如天鹅投入莲花池一般,勇敢地投入地狱之中。在这个比喻中,“莲花池”就代表了佛教世界中这些看似充满火焰、令人失望和幻灭的处境。
但这一切中也有光明的一面:你的这份关切——我相信很多人同怀此心,仅是这种关切本身,就是积累福德的强大力量。因而我以此回向。
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敬上

宗 萨 钦 哲 仁 波 切
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、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,以其清新、幽默、高证量的说法方式,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的独特形象,为新一代的修行人树立了典范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