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寺 · 院 · 巡 · 礼
秦淮源头竟藏着一尊“半身巨佛”
成为比鸡鸣寺更宝藏的
仙境打卡地

据《二十五史》记载:“溧水,东南有东庐山,秦淮水别源出焉。”“秦淮源头”不仅滋养着千年古城金陵大地,还浸润着一座灵秀古寺——东庐山观音寺。
东庐山层峦叠嶂、云雾缭绕,山水相依,有着溧水“中山八景”中“东庐叠巘”的胜景。东庐山观音寺坐落于此仙境中,在琉璃瓦屋顶的辉映下更显神圣庄严,与半佛巨像遥相呼应,气势恢宏。

观音禅寺,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。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(公元528年),当时,鸿鹤法师便在此设立道场,开始传播佛法。
而寺庙的正式建立则始于元代,当时被命名为“东庐山西麓观音庵”,成为东庐山佛教文化的中心。然而,历史的变迁让这座古刹几经劫难,甚至一度沦为废墟。

直至2000年,鸡鸣寺住持莲花法师受邀主持复建工程,观音寺得以重现昔日风貌,成为鸡鸣寺下院。
新建观音寺背倚东庐山,面临中山湖,建筑规模宏大,成为溧水佛教圣地。

复建的东庐山观音寺,设计注重“自然与人文”的和谐融合,整座寺庙的布局宏伟且富有艺术感。寺庙以“一山一水一幅画,一步一景一莲花”为主题,形成“一心三轴五区”区域划分,建成集佛教修学、弘法、慈善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人间“极乐世界”。从山门到佛像,每一处景致都充满了深刻的寓意,步步皆是景,处处皆是诗。

不同于传统寺庙,观音寺主轴线前端没有牌坊或照壁,而是以一座巨大的莲花亭迎接四方来客。亭后山门题有“东庐胜境”四字,藤蔓长廊曲折蜿蜒,诗情画意之中,圆通宝殿、天王殿、钟鼓楼、斋房等建筑次第展开,如同一幅古典画卷。

长廊尽头立有一座宝鼎,与鸡鸣寺天王殿后的宝鼎如出一辙,上刻“古鸡鸣寺”字样,见证着两座寺院的渊源。
其后便是神秘的观音洞,是“东庐观音寺”的主入口,据介绍洞内模拟溶洞景观,分为妙音洞、法音洞、梵音洞、潮音洞四个区域,配合声光电效果,形成巧夺天工、清净庄严的观音胜境。尚未对外开放,却已让人心生向往。


绕过观音洞,映入眼帘的是金光璀璨的观音菩萨像。佛像后方是净瓶广场,中央设有观音净瓶喷泉,广场布局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,四周分布的72座石刻莲莲瓣,莲瓣上镌刻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字体各异,尽显文人墨客与高僧大德的风采。

净瓶广场后方是普门长廊,拾级而上可抵达观音阁,阁内供奉8米高的千手观音金身佛像。
再往后,便是观音广场,其中央矗立着金身观音坐像,手持杨柳,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,身旁簇拥童子、龙女塑像。两侧弧形回廊雕刻着观音菩萨弘法故事,雕工精美,栩栩如生。

踏过广场,正式进入观音寺,主轴在线依次有佛学讲堂、半身巨佛、天王殿和圆通宝殿等建筑。
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雄伟壮观的半身佛像。这尊露天半身大佛高达八米,重达千吨,由大理石雕刻而成。

佛像面向圆通宝殿,神情安详,双耳垂肩,背影伟岸,与两棵百年大银杏树交相辉映,仿佛在沉思,又好似在倾听世人祈福。在殿宇和远山的映衬下,显得禅意深邃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。




評論